首页 > 行业资讯 >

绿化者:青春献给七沟八梁九面坡

时期:2013-10-27 10:22 点击数:

在白塔山上,经常奋战着这样一群可爱的人,他们以大山为伴,以绿树为伍,依靠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,为昔日光秃秃的山体“穿衣戴帽”;他们,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开始,一路坚守到如今的中年,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,都奉献给了白塔山的绿化事业。那成片掩映着山体的绿色,无声见证着他们的付出。苏建栋和邢学友,就是这支队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。

坚守白塔山三十年

现任庄园绿化二班班长的苏建栋在白塔山公园已有34年。伴随白塔山公园30多年,苏建栋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深的感情。回想刚来白塔山公园的情景,苏建栋感慨万千:“当时我还是一个19岁的小伙子,这里也荒凉的很,如今,山绿了、景色优美了,我却老了……”

1979年,高中毕业的苏建栋被分派至白塔山公园工作,主要负责种树搞绿化。“当时山上已经有很多树了,但许多山头还是光秃秃的。”苏建栋说道:“那时候主要搞绿化,种的都是侧柏、刺槐、红柳等树木,公园里也没有草坪。不像现在,主要是搞美化,种植诸如日本樱花、珍珠梅、白皮松等观赏性植物。”当时,他们一百多号人每天背着树木上山,每人每天种植至少30棵树。而那些树木都是从兴隆山挖来的,为了提高存活率,每棵树苗根部都带有泥土,重约4斤。苏建栋他们每天要至少100多斤的树木背上山再挖坑、种植、浇水,一年下来,他们能够种植五六万株树苗,异常辛苦。

当时,提灌系统还未改进,泵小扬程小,许多地方都难以浇水。苏建栋他们不得不挖渠引水,一些没法开挖水渠的地段,就用肩挑、用手提,尽一切可能让树木存活。另外,他们还要负责去山下的农家掏牛羊粪等农家肥。“一车一块钱,买来后用手扶拖拉机拉上山给树木施灌。”

春天种树;夏天浇水、翻地、修建水平沟、开荒、打药施肥维护经济林;秋天收获水果;冬天防火、防盗、运输肥料等。就这样,苏建栋在白塔山公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。在漫长的30多年时间里,苏建栋见证了白塔山由荒芜变成绿色的海洋,变成如今的色彩斑斓美不胜收。同样,他自己也从一个啥也不懂的工人变成了园林技师并当上了班长。看着优美的景色,看着游玩的群众,看着那一棵棵粗壮的树木和那娇美的花草,苏建栋骄傲地笑了。

他们用青春播绿色

时值深秋,在绿树掩映的白塔山上,到处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的景象。和往常一样,白塔山绿化三班的班长邢学友,与他的10名成员一道,一如既往地实施着树木修剪、补栽和树木浇水工作。

在自己亲身参与的35年时间里,今年54岁的邢学友亲眼见证了白塔山从秃变绿,树木由小变大的全过程,也见证了自己亲手栽植的小苗变成了参天大树。更见证了从起初的背冰上山浇灌夏天的担水上山,到后来的车辆送水、管道提灌、再到如今的滴灌技术的应用,邢学友也亲身体会到绿化设施的革新与改变。“刚开始由于条件有限,很多树木浇不上水,树木成活率低,不足30%,现在新技术采用后,不但节省了人力和物力,而且大大提高了树木成活率。”邢学友说,自己负责的绿化区域从碑林东侧一直延伸到索道西侧,是真正意义上的“七沟八渠九面坡”,水能浇灌上去的地方只有400亩,“在坡大沟深的沟壑中栽植树种,具有一定的难度,而保证树木的成活,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”凭借着每天起早贪黑的坚持,硬是让寸草不长的山坡逐渐披上了绿色,所负责区域绿化率从起初的30%增加到95%。

如今,每当登上白塔山的游客由衷的赞美时,邢学友的心里美滋滋的。

信息反馈